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終身學習與學會學習

28.9.2016,近五十位來自各地「愛心教育」學校的校長莅临吉隆坡精武華小觀摩與交流。身為精武華小的董事長,我受邀在歡迎會上致詞。事後,覺得自己的發言值得留存,於是把相關的資料整理並發表於此,供大家參考。

愛心學校計劃是馬華公會通過華仁教育基金會資助及推行的。自2005年開始推展以來,全國共有51所學校參與了這個計劃。兩年前,尤進來校長執掌吉隆坡精武華小後,大力推展愛心學校計劃。適逢愛心學校計劃在吉隆坡召開會議,尤校長趁此時機,邀請與會督導和校長們前來觀摩。

根據報章資料所得,愛心學校計劃含括五個環節:環境、文化、服務、管理及教書育人。其宗旨是:意圖通過計劃的推行,逹成學會生存學會生活之目的。

“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這兩個口號,讓我回想起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下出版的埃德加-富爾報告的主題: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這份報告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應廿一世紀即將到來的需要和挑戰,而提出的建議書。建議書認為:
「21世紀要求人人都有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要求加强每個人在實現集體命運過程中的責任;。。。另外一種迫切需要:要讓像財富一樣埋藏在每個人靈魂深處的所有的才能都發揮出來,例如記憶、推理能力、想像、體力、审美觀、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領導者的天然氣質等。這表明人需要對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

25年後(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於前述報告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兩大中心思想:「終身學習」和「學會學習」,回應21世紀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以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成為21世紀學習社會的主人。
前述兩大教育中心思想收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裏頭。

終身學習」指導原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上學=>工作=>退休"的線性(單向)教育模式,擴展為在時間上包容從幼年到老年各個年齡階段、在空間上涵盖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宇宙各個人類活動領域,在教育層次上包括自幼教至高教、成人繼續教育各個階段,而且工、學交替,不斷往復的循環(多向)教育模式。

「學會學習」則含括了四個方面: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
就著學校的情境來看,我以這四個方面的學習比喻華小的四個方面軍:教師,校長,董家教三機構,以及學生。

學會求佑
學會求知。知,不只是知識,而是廣義上的認識。這種認識的對象包括人類自身及其主觀世界,也包括自然、社會的外部世界。
求知是一個只有起點而無終點、在實踐和認知的無限往復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過程。
學會求知已遠遠超越了從學校教科書和教師課堂講授中汲取人類積累的知識,而包括了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了解各種社會關系,習得民族的文化觀念,學會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即"為人處世"之道。
學會求知就是學會學習本身,即學會掌握認識(即"知")的工具,掌握終身不斷學習的工具(包括演繹、歸納、分析、組織知識的工具)學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選擇信息、管理信息,同時學會掌握應用知識於有意義的實踐的手段。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教之以漁",學會求知的方法遠勝於求得知識本身。
學會求知,離不開教師。在未來的學習社會,教師的作用將有很大的變化,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激發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每個人將同時是教師和學生。
這讓我想起古人說的:何謂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學會做事
學會做事與學會求知,兩者可以說是"知"與"行"的關系;如果說前者的目的在於認識世界(包括人自身的主觀世界和社會的自然的客觀世界),那麼,後者則旨在改造世界。
現在意義上的"學會做事",要着眼於21世紀知識經濟對勞動力的要求和終身學習社會對公民的要求,從更深的層次上去把握。
"學會做事"主要不是指獲得智力技能,而是指培養社會行為技能(包括處理人際關系、解決人際矛盾、管理人的群體等能力),而這些技能主要不是從課堂上和書本中去學習,而更多地要從工作實踐和人際交往中去培養。
以校長的職務比喻之,我想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因為教師的能力可否大限度地發揮,很大程度上跟校長的做事能力有關。

學會共處
學會共處,原意是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共同工作。
學會共處,首先要了解自身,發現他人,尊重他人。
學校開設的諸種科目,無論是語、數、外,還是理、化、生或史、地、社會學科,都是為了傳递人類的思想文化遺產,增進對於本民族和其他民放的了解,認識各自的文化特性和共同價值。
了解自己是認識他人的起點和基礎,所謂"設身處地",就是講的"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必施於人"。
學會共處,就是學會關心(to care),學會分享(to share),學會合作(to work with others)。
學會共處,就是學會平等對話,互相交流。
學會共處就是要學會用和平的、對話的、協商的、非暴力的方法處理矛盾,解決沖突。
學會共處,不只是學習一種社會關係,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即古人所言之"天人合一"。
我以學會共處比喻董家教三機構。
從本校過去三年來的人事糾紛上可以看出,因着不能和諧共處,以致為學校帶來眾多困難:學校失修,學生人數急劇下降,學生們無心向學,等等。
但是,當三機構同仁可以和諧共處時,各方人士的支持——財力、物力或人力上,源源不絕而致,印證了古人所說的:和氣生財!

學會做人
教育的最終目標無非是致力於人的完整實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成為完整的人。
教育的使會就是使人學會學習,借以充分發掘每個人的所有潛力和才能,因為學習就是人類的內在財富。
我們投身於社會公益工作,教師投身於教書生涯,校長克盡本份的工作,無非就是把我們華族优良的傳統文化傳承及發揚下去,讓我的學生(孩子)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懂得感恩惜福的人,樂於助人的人。。。
因此,我以之比喻學生。

期許董家教三機構同仁的用心與努力,終得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