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教養大震撼Nurture Shock

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了我,不自禁地拿起來翻閱。令我泛起欲購買它的,是封面的一句話: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
嘩,好特別的副標題。再看作者簡介:波。布朗森[Po Bronson] 竟然是美國罕有的「什麼都能寫,寫每一種書都暢銷」的寫作奇才。。。艾許麗。梅里曼[Ashley Merryman] 則具備人人稱羨的治學經歷:南加大電影系,喬治城大學法學院,擔任過好萊塢製片、華府官員等等。
翻閱書目錄,入眼的是一系列就不同的話題,更恰當的說,迷思而展開的章節:
第一章 讚美:自尊心迷思應該淘汰了
第二章 睡眠:別迷信「一日之計在於晨」
第三章 族群意識:小孩天生就會岐視
第四章 說謊:父母常在不知不覺中予以鼓勵
第五章 聰明:為什麼贏在起跑點不算贏?
第六章 兄弟姐妹: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
第七章 青春期:「荷爾蒙風暴」的迷思
第八章 自制力:對學業比IQ重要
第九章 人際關係:為什麼貼心奶爸帶出問題小孩?
第十章 學說話:語言學大師的理論可以休矣

還有厚厚的註譯和參考書目,也許這是研究生,也是想要深究親職關係的人士特別喜愛的部分;都是書中提到的科學實驗與數据刋載處。“在過去這十年,在教育與親子教養這個領域,已經推陳出新了很多重要觀念。家長與教育工作者郤還渾然不知。”(前言)

[序言]「Nurture」在英文中做動詞是「養育」之意,做名詞之義則是「後天教養」,與「Nurture」(先天、天性)相對。「Nurture shock」一語指的,是新生命降臨時,許多爸媽的那種驚慌失措。神話中的那股知識之泉並沒有自動冒上來,對新手父母是大震撼。
本書所傳逹的大震撼也很類似。書中所介紹的兒童發展學新知,會讓家長、教育工作者眼鏡掉满地。關於小孩,我們知道的許多鐵的真理,都已經不再牢靠。
本書的核心,是現代社會的許多教養或教育策略,對小孩可能反而有害,因為科學上的許多關鍵轉折,一直遭到大家忽略。。。
在書中,我們將强迫讀者重新思考教養、教育上的許多知識「聖牛」,為數太多,無法在此一一列舉,以下只是部分清單:自尊心很重要、語言學習是本能、青少年就可以學開車、兒童沒有種族岐視、EQ很重要、小孩不該喜歡告狀、看兒童節目比看打打殺殺的節目好、贏在起跑點、電視把小孩變肥、小孩應該學會抗拒同儕壓力,等等。
我們挑這些,因為研究成果讓我們大吃一驚,直接挑戰傳統認知的兒童成長方式。

「不錯喔,你一定很聰明。」和「不錯喔,你一定很用心。」這兩句話有什麼影響呢?
第一章17至20頁里,卡蘿。杜薇克教授通過實驗告訴你,不管貴賤貧富家庭出生的小孩,都一樣禁不起誇聰明之後的挫折。男女皆然,但功課好的女孩郤最受不了打擊,挫折後的退步幅度最大。連幼雅園小孩也是,誇他們聰明也會害了他。

「一日之計在於晨」,真的嗎?
第二章37頁:睡眠與功課好壞之間的相關程度是在高中時期逹到最高點,因為美國學生的睡眠時間是在高中時期大減。。。(調查過七千名高中生後發現)A等生平均比B等生每晚多睡十五分鐘左右,B等生又比C等生多睡十五分鐘,以此類推。。。每個人的十五分鐘都事關重要。
45頁:「多動才能減肥」是個根深柢固的觀念。。。研究結果都指著同一方向:平均而言,睡少的小孩比睡多的胖。。。全世界的小孩都在一邊變胖,一邊睡眠減少。
49頁:地球上不分物種,睡眠都是最高生理指令。獨獨人類想要抗拒其引力。我們不視睡眠為身體需求,郤當它是一種性格表徵。承認疲倦變成是在示弱,拒絶屈服睡魔才是强者。沒出息才需要睡。。。讓受測試者每晚把睡眠縮短成六小時。兩星期之後。。。證明他們的大腦運作就跟連續24小時沒睡的人差不多。

你相信嗎?兄弟姐妹的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
第六章129-131頁:克拉瑪博士研究出來的結論真會跌破一大堆眼鏡:手足關係的最好指標之一其實在弟妹出生以前便決定了。。。這個最好指標,就是兄姐與其好友之間的關係品質。。。只有朋友情誼才會讓孩子注意自己所做所為如何影響自己喜歡的人。朋友關係才是改善手足關係的觸媒。。。「爸媽會努力去满足小孩的需求,父愛母愛是很强烈的動機。其他小孩郤不稀罕你餓不餓,你膝蓋有沒擦傷。他們自己膝蓋也過傷啊。」換言之,從爸媽那邊要到你想要的,一點都不難。想從朋友那邊要到你想要的,才能逼小孩去發展出社交技巧。

第七章152頁:反叛與衝突根本不算常態。。。與父母不和的青少年其實早在青春期之前就已經跟父母不和了。進入青春期並非爭吵的起因。。。荷姆斯博士發現,爸媽都覺得爭吵很傷感情,表少年則覺得吵一吵通常有助於增進感情。。。「一般人想的與家人吵完架之後悶悶不樂的那個形象,其實比較接近父母的情緒狀態,而不是青少年。這段期間所發生的摩擦、爭吵,因擾的對象主要是父母,而不是青少年。親子之間的負面互動過去以後,爸媽也比十幾嵗小孩更容易耿耿於懷。」

其他的,讓你們自己去發覺吧。
總體而言,這本書讓我多了幾重角度看待親子間的關係。書中所列舉的好些親子迷思,在現實中,自己也時有體會,也曾萌生整理的念頭。如今,本書作者為大家整理出來,省却我們不少時間。書價雖然高,值得買來一讀。


盧水清
16 July, 2010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到底誰是領導者?!

坐下沒多少分鐘,她的電話響了;女兒打來,要她下午四點回到家。

過沒廿分鐘,女兒又再來電:妳一定得在四點鐘回到家。她,跟那頭撒了個謊:媽媽等著叔叔來影印文件,好了就立即回。。。話沒說完,那頭就盖掉電話了。她,尴尬地朝我笑了笑。

沒幾分鐘,電話又來了。。。喔!我的天啊!

你猜,她的女兒有多大?--千金芳齡八岁。

媽媽,妳對孩子感到內疚嗎?--因為她從小就失去父親,她守寡至今。還是妳擔心"違抗命令"會引發什麼事情?

是的。拒絶女兒的"命令",她就大發脾氣,鬧得鳮犬不寧,而且還會打媽媽;媽媽擔心女兒會患上精神疾病。。。。。。老師,我總不可能打回她吧?!

我沒說妳一定得打她,但是,妳可以緊握住她的小手,態度堅定地告訴她:我是妳的媽媽,妳是我的女兒,妳不能够打媽媽。

老師,我已經講了,無效!。。。。。。那妳就忍氣吞聲吧,如果妳認為這是唯一能做的事。否則,妳就得為孩子立下界限,分清長幼。如果妳一時"硬"不起來,妳就想一想,采取漸進的方式,訂定妳的家規。我知道,對妳來說,很難;然而,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請妳立定腳根,不為女兒的搖晃而擺動。

感慨一些父母道聽途說平等與自由,就誤以為家沒家規方得法;讓孩子依其天性成長而誤以為放任不管,以致引發出許許多多無謂的親子迷思,導致眾多的親子困懮與疑惑。大聖人孔子尚且說道:"。。。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何況乎我等凡夫俗子!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人,總得走自己的路。

談沒幾句,他眼眶就紅了--有感於家庭破碎,和樂的家庭氣氛不在。

太太有了新歡--年長她幾十岁的異鄉人,理由:丈夫不體貼,對他不好。更讓他憤慨的,她的新歡是他之前感激的朋友--感激他照顧在異鄉工作的妻子的男人。

他,晴天霹雳之後,不斷央求妻子回心轉意,甚至哭求她。她,堅持到底,因為找到“真愛”。

他,為求圓满的家,質問第三者的作法;對方正氣凌然道:我們在一起覺得很快樂,那有什麼錯呢!

無奈之下,答應她離異的要求,只求孩子歸他撫養--因為從小到大都是他陪伴孩子讀書寫字。她答應了又反悔,要有共同的撫養權。他讓步,孩子跟他住,她可以隨時探訪孩子。她又改變主意,堅持要孩子每個周未跟她住。他不讓步,因為他也想跟孩子有個愉快的周未;雖說孩子同在一個屋簷下,早出晚歸的工作時間剝奪了他跟孩子相處的時間。為此,他放棄一份工作已久,薪津优渥的高職,轉到一間小型公司,為的是爭取跟孩子相處的時間。

他來的目的:不知道自己在婚姻上還可以怎麼做,對剛辭去的工作的決定有困惑。總而言之,亂,心煩意亂,進退兩難,甚至萌生同歸於盡的念頭。不時聽到他重復壓抑的指責:為什麼她不能放過我們?!她已經拿走我一半的生命,她還想怎樣?

慢慢地,我看到一個為保住心愛的物品的小孩--也許害怕失去心愛的東西,不惜忍氣吞聲,直到忍無可忍的地步,他轉而付诸同歸於盡的手段,了結生活的壓力。

他似乎也意識到自己的應對模式,却走不出自己界定的限制:面對她,我是弱者,她是强者;哭的是我,不是她;她總是堅持她的要求,我總在讓步。然而,不讓步,我們就得上法庭,我的孩子將被分離,那不是我想看到的。我反對她,她說她是孩子的母親,我不懂得如何回應。。。

我比喻:他好比被別人擺弄的瓶子,左傾右倒,瓶子里的水起伏不定,不知所措;是否總得等到盡頭了,才來了結;是否只有最後的了結與最初的退讓,而沒有其他的選擇;是否任人擺弄而不自知要的是什麼。。。

他懂了嗎?我不知道。

臨走前,他說他要找她哥哥談,讓他出面調解;他說:能否跟我通電--必要的時候。

我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