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讚美日記(187)

20140326
有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做出令自己難以下台的事,讓自己進退兩難.

孩子调皮難管,愛跟你斗,讓你難受.爸爸媽媽面對子女的百般挑逗和權力對抗,按耐不了自己的情緒,沖口而出:既然你們不需要媽媽,好吧,我就離開這個家.
你以此舉動去吓唬孩子,卻忽略了長期抗爭下來形成的慣性模式:孩子不吃你那一套.
因此,孩子聽罷你的恐嚇,還能臉帶笑容,耸肩說道:I don't care.另一個孩子甚至跟胞妹說:她走不到那裡去的啦.
你聽罷,原本還期待孩子的挽留的心,更是怒火三千丈,鉄定了心,繼續那原先假假的收拾衣物的動作,離開家門而去...岂有此理,望着媽媽的離去,孩子們依然嘻笑着,似乎沒有一絲的悲傷或驚慌.

演變至今,如何是好呢?
常說講是容易,做就難.
現在卻是:做就容易,收就難啊!

更妙的是,你還打算問孩子:想念我嗎?
說得難聽些:你在找死!

若孩子如你所期待的那般,迫不及待地回應道:想死我啦!恭喜你,皆大歡喜.
要是孩子狠狠地回應你道:No! You better stay outside.我就不知道你該如何是好了.

你需要孩子的允準才能回歸你自己的王國嗎?
你的詢問在在的顯示出父母跟孩子的位置對調了.
你的舉動不但無助於事情的解決,還强化了孩子的互動模式.

該是問問自己的時候啦.
那個家庭互動的模式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該如何打破那個既定的互動模式,重建良性的親子關係呢?
期望孩子的改變?醒悟?
抑或讓自己混乱的心沉靜下來,讓喧嚷的家庭氛圍緩緩地沉澱下來,讓混濁的水澄清見性,以至回歸定靜安稳的狀態.因為父母是家庭的主軸.家庭氛圍或混濁或清明,存乎父母的心態.

講是容易,做就難.
的确如此.然而,非做不可,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
想想,既然能夠經年累月地建構起現有的家庭互動模式,我們也就可以經由日積月累的方式重建未來的良性家庭互動狀態.
模式既然是習得而來的,那必然存在着制約性的條件在裡邊,并且夹杂着我們的信念與價值觀.
既然可以因着我們不知覺的增强形塑而成,它也能通過我們有意識的消弱而轉移.
所以,好好地覺察自己倒底為何生氣?自我調整,讓自己的心趨於平靜安稳;我們沒辦法控制周圍的世界,卻能夠調整自己的心.
所以,要能善巧地運用正負增强及消弱的技巧,重新制約我們的親子關係,共構新的互動模式,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這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路.

加油囉.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讚美日記(186)

2014年03月24日

才察覺自己對著那一份又一份論文訪談逐字稿感到那麼的無力.

要弄明白別人字裏行間所隐含的意思,原來是那麼的費時費力耗精神!自以為捉住了意思,要以自己的文字轉譯出來的時候,方恨自己年少不努力,老大徒悲傷!再加上自己那一點點的完美主義要求,更令得自己疲憊不堪.

邊聽邊誊写訪談稿已經夠痛苦的了,誰知道將訪談逐字稿加以文字轉碼這份“看似优閒,聽似优閒”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難難難難難難難......難!

趕緊搬出一大堆名言名句,自我療傷,自我安慰,自我開解.
例舉十足的理由,推動自己繼續完成未竟的工作.
幻想日後的功成名就,激勵自己去打拼.
安慰自己,苦難總究會過去的.
告訴自己,太座期待著.
別人在眺望著.
內心叮著.

啊..........................
我真的很不錯,我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錯.......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讚美日記(185)

2014年03月23日

發現自己最近满腦子的功課,功課,功課...腦袋變得有點兒遲鈍了.
察覺那是一種變相的耽溺,自我囚限,亦是一種於不知不覺中,受限於所處的環境的一種現象;落入自我建構的的幻相之中而不知覺的哪種狀態.
其實,我有着種種的身體反應:莫明的焦躁,坐不稳,睡不安.形之於外,則是東翻西翻;一會兒重拾太極拳書,一會兒拿起另一類書本細讀幾頁...
總是有點後知後覺,來點不一樣的方式,讓自己的情感找到一個出路:觀賞一部電影.讓視聽覺感官導入的刺激,打破自我堆砌的情志囚牢,尋求一個新的平衡.
為了維持它的平衡,推卻一些邀請,不讓歷史重演,以求得一段安心自在的日子.

友人携帶孩子上來都門複診,借宿我家.小休後,下樓時,手拿二三本小書,抱歉自己未經同意下從我的書架上取下書本之舉後,感慨地說:這些書難找,書店裡看不到,只有在你們這些專人的私人書架上,才找得到.
心想,朋友,那是我在各書店裡翻閱多年的成果啊.
既然朋友需要,於是從書架中找出幾本適合他們的需求的書本,轉送給他們--近乎絶版的書本哦!

從某個角度看,朋友與我,何其相似--都是自我生活狀態下的成品.
我之認定自己後半輩子的志向,促使我上各種各樣的相關課程與活動及書本,形塑出如今的我;朋友則限於孩子天生的欠缺,於生活中尋求各種各樣的管道與機會及場所,造就了現在的他們.各按天命,各就各業.

所以,我們跟自己所處的社會脫不了關係,離不開關聯.
這就是人之區別於動物的社會性吧.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讚美日記(184)

2014年03月20日

專一,似乎成了自己近期來的功課,特別是面對接蹱而至的作業和工作.按事情的緊急性和重要性分配工作的先後秩序,讓我有掌控的感覺;這是重要的.否則,焦慮感因此而泛起,生活作息因之而受到影響.

心慰的是,身邊總有貴人相助,協同回應及處理,讓自己覺得不孤單,更專注於自己認為更重要的事情上--閱讀、收集、綜合、分析、整理後,再整合.聚合彼此不同的能量,以完成共同的目標.

生活內容變得多樣化,回應的方式隨之起舞,日記的記載也變得缭乱.

助人者的生涯,如一出自我成長的舞台劇.
曾經懷疑自己是否合適成為一名助人工作者,因為面對著個人價值觀跟案主的價值觀的不同與沖突,不如女生般那麼的善言巧語,等等.掙扎良久,機緣巧合之下,得吳就君老師的一句美言:做回你自己.我的心,才回歸她應有的中心,逐漸的清澄定靜下來.

回首來時路,感恩貴人們的相伴,更感恩自己的堅持.生命只有走過才能了解.是的,生命就是一個又一個經驗的積累而串成的時間線.那一珠珠的經驗,成了當下生命中寶貴的資源和力量,讓你走得更平稳自在.

有時在想,自己是大器晚成的那一種吧;像掉在泥濘中鉄樹,歷經歳月的腐蝕而成的奇雕怪塑的物品.偶然間,來到適合其安置的場所,顯示出其所有的價值.

時至今日,面對不同價值觀的案主,自己多了一份的自在與開放.
如果允許妳的伴侶於婚姻關係外有個性伴侶,以满足他强烈的性需索--因為妳满足不了他的需要,我能夠理解妳的決定,明白妳的心思.
如果妳表逹了强烈的願望要離異,一年後再次的碰面,妳依然沒有采取行動,我也能夠用一顆平常的心,面對妳的遲疑與困境.
為了保全心目中的家,妳願意承受那無盡的焦慮、恐懼、無奈等情感的折磨,我會把我無奈和難過的感覺擱在一邊,接受妳自己的決定.
......

生命的路,靠你自己去走.
生命的方向,由你自己去做決定.
生命的意義,依你自己的詮釋去圓满.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讚美日記(183)

2014年03月16日

昨天,過於疲累,早睡,却沒能早醒;沒設定閙鐘.睜開矇矓的雙眼看時鐘,猛然乍醒.匆忙沖個涼,換衣出門,趕往愛心線,參與月常個案研討會;哎呀,我還是其中之一個呈案人耶.罪過!幸好是周日,路上車少,遲到約半個小時多.(為自己說項,解脫罪名.)

喜歡個案研討會.
單單個案概念化的書寫法,還真考功夫.如何讓別人讀罷你的案情文件,就能夠捉住個案的問題主軸線,你評估個案的理論依據,以及你所施用的輔導技巧,真不簡單啊.那一直是自己的功課之一.

完結個案研討,就趕赴Stadium Putra,觀賞优人神鼓的演出.
太太則從另一個方向,乘搭朋友的便車,到那裡會合.
在演出廰大門前溜达,遇見好多熱悉的臉孔,包括二十三年沒見面的老朋友.
唉,如此的場合,聚集的,就是如此的一班人.
看到個別朋友站在門前或門外,痴痴地等待領票人的到來.有的朋友電聯另一個朋友,却一直電聯不上;而我却剛從來路上遇到她...一幕幕你等我,我找你,你走來,我找去的場景,在那裡上映着...

聯系上太太,走到大門外尋她,身後一陣急促的喊叫聲:老師.老師...回轉身一看,原來是歪北追上來打個招呼;讓我看到一臉孩子像的她,真羡慕她的同時,感到有點兒不好意思--誰知道身邊站了多少個真正的老師啊!

慢慢的浏览擺地攤的景物.
許是久不見世面之故,怎麼感覺到所擺設的東西沒什麼起眼,却令一眾年青人(錯覺嗎?)如此執着而追求?抑或自己小時候就經歷過了,沒有感覺了?還是所謂的代溝?...仍在思索著...還沒有答案...覺得自己有點脫節...

不知什麼緣故,從第一聲鼓音開始,心情就有了感應,眼淚莫名地流了下來.想了一想,就放任自己不去知道為什麼,却讓自己的心隨着它自然地流動.流就流吧,伸隻手指輕輕地抺去臉頬上的淚柱,貫注於舞台上的燈火場景與鼓人.
那輕緩的推鼓姿勢,那動感的擊鼓姿態,那節拍時而紧凑時而舒緩時而輕盈時而沉重的鼓聲鑼聲钹聲,那充满活力的擊鼓人,那整齊的協同動作...是那麼的引人注目,引人入神.

感謝免費贈票的戶主,讓我和太太倆得以一暏人鼓的美妙演出.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讚美日記(182)

2014年03月15日

接二連三的電話.

一個從遠地打來的媽媽,困扰於剛步入青少年時期的女兒迷戀上“壞男孩”.言談中,似乎身為父母的,該勸的都勸了,讓講的也講了,女兒就是義無反顧地愛上對方至廢寢忘食的地步,并且願意為郎荒废优秀的學業以搭配對方的低學歷.對此,父母深感痛心之余,束手無措,眼睜睜的看着孩子“壞”下去的同時,深知不能放手,實在歷經進退兩難的困境.
今人深的是,為何一個优秀的孩子會喜歡上一個“壞”男孩?而且還愛的那麼深?那麼粉身碎骨的?這種現象要告訴身為父母的我們什麼呢?

然而,讓我震驚的是--如果屬實的話,媽媽說,輔導人員告訴她:放手吧!
或許是案主自我詮釋有出入,以致造成如此的理解.然而,這一事故更讓我體會到書中提到助人者的正負面向的含義--助力或阻力,甚至是傷害.
由此思及義工培訓中,跟學員們談到必要的評估以鑑定相關的學員是否適合成為助人義工的談話.不否定評鑑過程中可能有我們的不足或缺失的存在,但是,經過考核程序而“淘汰”某些學員的做法,并非要告訴有關的學員:你不好!實在的情況是,我們愛護你的同時,我們也愛護我們的求助者.當你的準備度還不行的時候,硬是將你安置在“助人義工”的寶座上,那無異於一項傷害你的行為.當你犹待裝備好自己以面對求助者的時候,硬要你去支持個案的成長,極可能的情況是,案主會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接到電話,說哥哥又再爽約,不能如期來面談.
重未見過面的案主,第二回的爽約.
電話哪頭的妹妹一再地致歉,還小心翼翼的問道:可以再約嗎?
感受到案主身邊人的無措。何時何日我才能放下那片擔忧的心葉?那年那月我才能夠重見你的笑容?
亦為那備受困扰的案主感到難過.陷入困境的你啊,如時才能脫困?身陷泥濘中的你啊,幾時才能勾得着那隻伸向你的手?

類似的情況,於非盈利機構,也是常態之一.
遭遇多次類似的情況下,我為自己訂下如此的規範:爽約二次犹可訓,再來就請你輪候.
不為什麼,因為你的爽約占用了他人享有的公益權利,不說你對值勤義工的不尊重.

其實,不只是面對如此的案主是如此地處理,對接待中的案主,我也抱持相同的心態:困扰基本疏解後,盡量用你自己的力量去走你的人生路.走了一段路,感覺不行了,就回來吧.因此,慢慢地,從一個星期見一回,至二個星期見一次,一個月...二個月...(對案情較重的案主是如此).要不,就是連續十回左右,請案主自己試著自己上路--丟掉拐杖嘛.
所以,接待過前後三年的案主,却是分作三段十回合的面談,每年一個段落;直至他自己在外頭,最終跟他的至親作了一次深層的了斷後,算是了結了我與他的關係.

我們沒有權利去拴住他人的自立行為,我們反而要促成對方的獨立自主.惟其如是,你我才能回歸合一的狀態,彼此無牵無掛,自在地生活.

我是愛你的.謝謝你允許我踏足於你的意識裡.如果我的妄動勾起你的不舒適,請你原諒我的起心動念.對不起!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讚美日記(181)

2014年03月13日

跟一位年青的同道伙伴閒聊,就工作與興趣、人生的意義和助人者的特質等方面,分享和交流彼此的看法.時有類似的情況,我一般上都不以正式面談為前提,只把它當作同儕間的分享與交流來看待,因為我自己會有怪怪的感覺--有魯班門前弄斧的感覺.
不是嗎?你會的助人技巧,他也會.當你在施用一定的助人技巧時,他明眼人就知道你在搞什麼了;多麼的無味.反之,把它降為伙伴間的分享與交流,少了該有的限制,多了任意的靈活;暢快、自然而沒有壓力.

實在說,就自己的經驗看來,一個人真要找到自己的志向,有時候是蛮難的.有的人很早就清楚自己的興趣與走向,年紀青青,就做着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應該說是事業.有的人却尋尋覓覓,人到中年,才蓦然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志向之所趨--那就是我.說得好聽,那是大器晚成.
無論如何,為自己找個人生的意義,是重要的;除非你已邁入空的境界--一切歸一.

父母班自我成長課進入第四堂課,察覺到有趣的現象.
以前,曾聽過那麼一句百思不解的話:你所討厭的,正是你所喜歡的.
唉,這一次,還真的讓我一而再的碰上真實的例子.
生氣媽媽偏愛弟妹.更氣人的是,弟妹從來都沒給媽媽好臉色看,或者順從媽媽的要求.自己呼應媽媽的各種要求,為媽媽做這做那的,媽媽却似乎不看重我(當事人),忽略了我.
如果你有留意的話,必然發現,當事人跟她媽媽的呼應模式,正好是媽媽跟弟妹相呼應的方式.當事人討厭媽媽對弟妹的態度,正好是她本人一直在做着的事--迎合媽媽的需求而漠視媽媽對她的態度.

生氣媽媽偏愛弟弟,却不關心我(當事人),關心我.兜兜轉,愕然發現自己不喜歡大女兒而偏愛小兒子.錯愕之下,感到迷惑:自己不就是討厭媽媽偏心,偏愛弟弟而忽略身為姐姐的自己嗎?

當然,事出有因,而且不是純粹單一的原因,因素很多;孩子的氣質,姐弟之間的竞爭,孩子的行為目的,還有父母的回應方式,等等.

期願當事者發現新大陸,開啟生命中的另一扇門,迎接多姿多彩的人生經驗.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讚美日記(180)

2014年03月10日

載太太下班,去拿她的車子,順道吃個晚餐--她和我簽下各自的「賣身契」二十四周年庆.
甫上車,她就向我提起某義工致電,跟她查證今天面書上狂傳的召集具輔導背景的義工到機場協助即將前來的MH370中國人乘客的家屬這一義舉,是否是<孩子王交流站>發起的?
錯愕之下,立即給予否認;絶無此事.

實則,早上在面書上讀到相關的呼吁時,心裡就覺得很不是滋味.因為相關的通告沒有清楚交代是哪一個機構在召集,只提供了一個名字和電話號碼.
在想,既然是如此大規模的召集行動(兩百名義工),怎麼行事間,沒讓可能的參與者知道應誰之召?由誰主導及組織?
且不說此時此刻是否適當介入以進行危機處理或給予輔導協助,如此之安排就讓我感覺似乎是倉促行事.

晚餐途中,太太又接到另一通義工的電話,說她很想報名去協助,想邀我太太一同參與.
欣賞這些熱血義工奮不顧身的義舉外,頗替他/她們擔心.
忍不住,回家後,往面書掛了通短文,敬請相關單位或人士明示身份與資料.
(說得難聽:盲重重,死着都唔知為什麼!)

想想,是否自己所謂的歷經滄桑,不似當年勇了!?

然而,還是忍不住把自己的想法掛上去,讓自己躁動的心稍減,至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MH370機上有自己多年的老朋友在上面,在報章上也看到他太太和女兒的忧心的照片.
衷心期盼奇迹的出現,祝願老友平安無事.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讚美日記(179)

2014年03月09日

完成第三場<父母讀書會>.
四月二十日,第四場讀書會,將完結<老大老二為什麼不一樣?>這本書的導讀.
這二次的讀書會,由<父母效能系統課程>前學員張佩真同學負責導讀.她,認真、細心地為大家準備了一套幻燈片,概要地統整了本書的內容;還特地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統整表,簡要地介紹了書中的要點,連出處的頁數也列了下來.
實在感謝她的努力--近幾個月的努力:重溫這本書,畫重點,摘要點,制作幻燈片,尋找和加插適當的圖片以加强記憶效果,重修等等.弄好後,還一直擔心自己準備的不夠好,老叫我幫她看看,修修.
我也狠下心,一字不改,只一句:用妳自己的方式去導讀!
事實是,佩真做的很好.欣賞她的認真,勇於尝試的心態.

Kevin Leman著作良多,而且其所闡述的觀點,跟<父母效能系統課程>的親職理念和技巧相近,皆為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的基礎概念.如本書所談的排行學說,跟阿德勒的家庭星座概念是相近相符合的.熟知它,有助於大家明白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展需求,能更有效能的方式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下一場,佩真將為大家講解身居中間的老二和老幺,以及排行跟婚姻關係.
別錯過啦.

如果你是<父母效能系統課程>的前學員,歡迎你參與我們的<父母讀書會>.
期待通過讀書會的形式,深化大家的親子理念及技巧,形成互助會的氛圍,逹成互相支援、彼此協助的目的.

第五場讀書會將在五月十一日(暫訂)舉行,導讀書本為:棉花糠女孩.
此書為洪蘭教授翻譯<養男育女調不同>,<浮萍男孩>之第三部曲.請大家各自購買上述書本,事先預讀,勾劃書中要點或讓你感到困惑的地方,(為了自己更好的學習效果,可能的話)寫寫自己的讀書心得.帶著預讀後的心情與期待,前來,開放分享,相互交流,彼此激盪,引發創意.承載豐富多彩的火花,回去重溫,相信你我將獲益良多.

期待你的參與!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讚美日記(178)

2014年03月08日

今天是國際三八婦女節.

摘下王東華著作《發現母親》裡的一段話: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這個試驗品才去造女人.當上帝把女人造出來後,上帝造人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它把這一任務交給了女人!
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所以,母親是偉大的.
所以,才有: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句話.

美國大總統林肯就曾經說過:我的一切都屬於我天使般的母親.
得說明的是,這位天使般的母親,是林肯的繼母.
林肯八歳,母親不幸病逝.一年後,有感於孩子需要母親,林肯的父親湯姆決定和一個名叫莎腊的寡婦結婚.在她的細心照顧下,林肯健康地成長,後來,成了律師,繼而又當選為總統.
1861年冬天,林肯冒着風雪回郷與繼母告別,逢人便說:“我的一切屬於我天使般的母親.”

老舍說: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母愛是一種最偉大的情感,它總是在創造奇迹,創造新的人,創造人類最偉大的珍貴的事物.

所以,母親是偉大的.

我對母親的最早回憶就是她餵我喝母乳的畫面:橙黃的灯光,透過薄衣,映入正在喝母乳的我的眼睛裡.

祝願大家:有個溫馨的婦女節!

讚美日記(177)

2014年03月07日

完成另一篇訪談逐字稿.
做了一道不甚漂亮的晚餐,吃了, 咸的要命,渴得要死.
所以,泡了一壶又一壶的棗茶和姜茶來喝;熱熱的,蛮過癮的.

寫了一小段隨感而發的短文.
跟女兒做了一段很長的文字對話,有點像是哲理性的對話;感到快心.
兩個人,一來一往,在搶話.
女兒打字快,我也不賴,只把那個盧媽媽冷落在一旁;實在不好意思.

跟女兒從歸屬感和值得被愛的基本心理需求,談到工作嗜好與興趣,實在享受如此難得的對話.
欣賞她開始思索待人處事的議題,她似乎正經歷著內外四方到內方外圓的過程.其間,有令人難受的混亂階段,讓她對自己的某些議題產生困惑.高興的是,她知道自己需要時間慢慢地調整過來.
女兒似乎在考我的功夫,我連年青時讀過的卡耐基名言都搬將出來,海寧格就施與受的論點也交上去,阿德勒的自卑與优越情結的論說也使出去,唉,比帶課還難耶.

誰叫她是我女兒,只好傾囊相授,把盧家只傳子女,不傳外人的功夫都傳給她啦.難得她直呼:賺到!

哎,告一個段落了.可以安心睡覺啦.
晚安.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讚美日記(176)

2014年03月06日

晨運回程中,停在紅綠灯前.收音機播放着梅艳芳唱的<女人花>.想起上星期和太太一起觀賞中國<我是歌手>節目,其中的女歌手韦唯也曾選唱這首歌,唱的很有意境.聯想到再之前,曾在优管上播放的告別演唱會演唱最後一首歌:夕陽之歌的時候,梅艳芳穿著婚纱,作了一段真情告白.感受到她的無奈、落寞與惆怅;天妒紅顏.

想着這一些事和畫面時,心,是柔軟、傷感兼感慨的.
恰此時刻,車旁來了一辆電單上;一對馬來族夫婦夹着一個二歳左右的小孩.小孩半垂着眼皮,想是陣陣涼風吹噓下,墮入昏昏欲睡的狀態.坐在車裡,透過車鏡,望着那孩子的模樣兒,心生愛意,不覺,微笑了起來.
或許感受到我憐愛的磁場吧,孩子的媽媽回轉頭,直望着我,笑了笑--年青的、甜美的笑容;我也回應她的微笑.然後,媽媽回過頭,扶起孩子半垂着的臉,愛惜地撫摸着孩子的臉頬,嘴巴輕輕地動了動,該是哄孩子吧,抑或告訴那孩子:有位異族阿伯在看着你耶.
孩子的爸,沒動靜.我看到他的車把上,掛着一個小塑料袋,袋裡裝着幾只小青蛙;該是釣魚一族吧.
畫面是如此的簡單,可是讓我感受到年青媽媽喜悅的心情,一家子樂的情境.

時而在繁忙的公路上看到夫婦倆坐着小小的電車,後座的媽媽左擁右抱着年幼的小孩.實在替他們擔心的同時,回望自己,實在感恩上天待自己不薄--犹能坐在車子裡,避風避雨的行駛着.
想起過去路經郷區或垦殖區,看到赤身露體的小孩子在空地上玩耍,望見那簡陋的房子,總告訴自己說:我是幸運的,要珍惜.

昨夜,用了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去到甲洞士拉央區的恩勵群學習中心,給一班女同學上自我探索課.喜歡她們的互動模式:建立WhatsApp Group,互相提醒上課時間到了;放學回家,不忘互通訊息,報告自己安全回到家;遇到某同學的孩子出現高燒現象,排山倒海的建議、那裡去找最好的醫生、主動提出援手等等.
實在說,現今城市生活裡,難有一班傾心的朋友.鼓勵她們保持下去,讓它成為彼此之間的互助團體.少不了告訴她們,我是其中唯一的男生這麼一個事實.這班媽媽很聰明,一點即明,觸類旁通:有些女人事,得將我除去後,才討論;討論完了,才重新邀請我歸隊.
大家就如此嘻笑怒罵的,權當熱身活動,方進入正式的學習情境.
感謝她們的信任,把很多輕易不告訴人的心事,翻騰過來,牵動了大家的心,拉近了彼此的情感.希望自己能夠協助到大家更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活出自己的色彩!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讚美日記(175)

2014年03月05日

整理論文訪談逐字稿,讀到一段令我感動不己的文字:
一開始,我們都是從教養好自己的孩子出發的.但是,光帶好自己的孩子是不夠的.我們得同時讓咱們周邊的孩子也帶好,否則,是你的影響力大呢,還是那些孩子的影響力大!?環境這個因素,影響很大.
其實,我們不一定去接近那些孩子,可是,我們可以接近孩子的父母.好些在學校外等候孩子放學的父母,常常圍攏在一起談天論地的.許多的教養觀念都是道聽途說而來的.如果我們願意靠近他們,分享我們的觀點,日積月累,就可以逹到影響他們的目的.慢慢地,一個社區的意識就此形成...(大意如此)

的确,環境因素於孩子的養成,有着重要的影響;家庭氛圍造就了你的家庭文化.我們不能只管自家門前雪,那是徒增自己養兒育女阻力的生活方式.Alfred Adler就說過,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對社會的奉獻.一個對社會欠缺興趣的人,其生活總究會面對種種的挫折和失敗.

聯想起於某一團體遭遇的情況.
覺得另一部門某一報價單過於昂貴,出於珍惜團體難得的錢財,而提出異議.結果是,既然你不满意,就你負責去尋求另一張報價單--意味着那項工作歸你負責.
如此的作為,隐含着“自討沒趣,自討麻煩”的訊息.心想,如此下去,必然導致沉默以待的互動氛圍;最終的傷害者,必然是共有的團體.或許默許滥权的團體文化,就是如此而形成的吧.

重讀伙伴的訪談,很佩服她那於平凡中展露出大智慧的想法.感激!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讚美日記(174)

2014年03月03日

到底是烟霾惹的祸呢,抑或火山灰造的果,還是自己正氣不內存,故外邪侵扰,以致喉嚨痒痒,咳嗽,難以睡個好覺.只好少外出,喝點枇杷膏,把它的影響減至最低.

又得翻閱好些本書,整理,備課,帶活動.
走了一趙書店,看到新出版的參考書<Becoming a Helper>,剛好用的着,將它帶回家先閱讀後,再送回去中心,留着日後參考之用.

喜歡書中序言說的好幾段話:
「有許多書籍談論助人的能力、理論及技巧,卻少有書籍聚焦於成為一位有效能助人者的問題,或是著重在個人與他人工作的困難上.

我們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助人者的掙扎、焦慮及不确定性上,此外,我們深入地探索助人歷程的需求與張力,以及它們對實務者的影響.

價值觀是案主-助人者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投注相當多的心力在分析價值觀如何影響助人歷程.我們發展出的論點是:助人者的工作不是强行灌輸價值觀,而是幫案主定義他們自己的價值觀系統.

我們討論助人者自我了解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去探索他們的原生家庭經驗,並著重在早期關係如何繼續影響後來之關係的品質.我們關注助人者如何理解他們自己生命中的發展性轉變,並討論當與處於生命轉換階段的案主工作時,助人者之自我了解所帶來的意涵.

這本書提供助人歷程階段的概述,簡單地討論在每個階段要成為有效助人者所需要的技巧與知識.討論的焦點並不在技巧能力的發展,而是在於能使助人者變得有效能的個人特質.因為助人者要求案主檢視他們的行為,以便更完整地了解自己,我們要求助人者也要有意願對自己的生命做同等地覺察.沒有高度的自我覺察,助人者可能會妨礙了案主的歷程,尤其是當案主掙扎於助人者避免去面對的議題時.

形倫理覺察敏感度以及學習解決專業兩難,是所有助人者所面對的任務.我們提出一些圍繞當前倫理議題的挑戰,以便讀者對倫理抉擇與界限處理更敏銳.」

Marianne Schneider Corey & Gerald Corey合著 
楊蓓校閱
心理出版社出版
中譯名為:<助人工作者的養成歷程與實務>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讚美日記(173)

2014年03月02日

不知不覺,三月來了.

今天,順利完成了心灯義工培訓課第一階段的自我探索課.
接下的一個月內,得為第二階段的課程作準備;同時,得依靠義工們的協助,把工作隊伍組織起來.想到其中涉及許許多多的瑣碎雜務,實在感激這一班默默耕耘的伙伴.加油!

聽罷學員們的分享,愈發感受到:家庭會傷人!
可喜的是,約七十巴仙的學員報名參加了第二階段的學習.

令人讚叹的是,這一期的學員有來自遠方的朋友.他們不只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學習,還報名第二階段的課程.實在讚賞他們的學習精神.

我們的期望:通過一二階段的學習,增進學員們的自我認識與了解,掌握基本的助人技巧,优化與人互動的經驗,利惠身旁需要協助的親友.

期盼所願逹成!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讚美日記(172)

2014年02月28日

與太太相約到孝恩園聽羅耀明老師<跨越生死.看見幸福>講座.

回程,倆人分享了彼此的學習心得.

談到快樂的相,太太說,她一下子就想到我扮Superman的畫面,還一邊講一邊笑.我則記憶含糊,似有似無的.追問之下,原來某一天某一個夜晚,咱一家三口在家閒聊時,太太提起說她常發悪夢,夢裡感到異常的害怕.我呀,左勸右勸不得要領,突然靈機一動,拿起搭在肩上的上衣挷在頸項,說:當妳害怕時,想起我,我是Superman,我會立即飛來打救妳的.一邊伸出右手向前方直指,一邊將左手收攏在腰部,急步上樓,作狀飛向藍天;嘴裡還發出聲響以營造氣氛.女兒和太太見狀,大笑不止.
想不到,那時的舉動,成了太太現在的回憶,似乎立意在日後的危難中,要我這個假假的Superman前來打救她,免以害怕之苦.

又覺得羅老師介紹的,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一次私的練習很好,可以通過每天跟自己道別,活好每一天外,逐步消減對死亡的恐懼感.

關於死亡的觀念,其實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學習而來,以致形成一種制約.因此,這種習得的觀念也可以通過學習,而形成反制約的作用.羅老師例舉了好些比喻和哲人的語錄,打開了我的眼界.

我們從來就沒打算活回去的.--的确.你想活着回去,也不行啊.
死亡是回到大多數,是跟親人的相會.--是的,幾萬年下來,死的人比活的人多;我們的親人都在那兒.
想想,當你我分隔兩地,那種情形跟生死者的分離狀態嗎?--生離死別真有意思.
真正今我們害怕的,也許是死前的可能的痛苦,或是那種何去何從的感覺,因為死亡是避無可避的.
過去種種往事,有的時候回想起來,恍如昨天發生,歷歷在目的感覺.難保說,死後的那種狀態,犹如我們現在回憶童年往事一般.--南柯一夢!

謝謝羅耀明老師的分享,擴展了我對死亡的視角,安撫了我那怕死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