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母雞也會這樣做!

蘇聯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那麼一句:單單愛孩子,母雞也會這樣做,可是,要善於教養他們,卻是一件偉大的公共事業。從事於這種事業,必須具有相當的才能,必須具備廣博的生活知識。

這句話,含括了三個要點:
  1.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雞犬皆能,非只動物之靈(人類)獨有之。
  2. 教養孩子不是自家的私事,是整村人——乃至整個社會的事。
  3. 為人父母者本身的智能,關乎孩子茁壯成長的重要因素。
Dr. Haim G. Ginott曾經說道: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愛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
這一點,跟前述高爾基的話,異曲同工。

的确,愛,若無分寸,我們就導向無方;沒原則,則無異於毀滅式的溺愛教育方式;沒方法,令父母徒傷悲、束手無措之余,孩子亦陷於茫然不知的境遇。

進而引伸之,回顧之前上傳的,有關某心理科學實驗家所做的關於「家庭實驗室」研究所得出的結論
  1. 察覺孩子的情緒,並且以同理心去傾聽和確認孩子的感受。
  2. 協助孩子標明自己的情緒。
  3. 設定規範的同時,與孩子一起尋找問題解決之道。
這幾項研究結論,無一不是指向為人父母者必要俱備一定的才能、原則、方法,方能做好親子教育的艱巨工作,逹成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現實裡,於一般父母而言,如此的要求,其實是挺苛刻的;然而,卻又不能不如此要求。不為什麼,純粹出於愛孩子的緣故,我們總是期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成為一個孝順兼良善的人,能夠獨立自主地生存於社會的人,有益於社會的人,等等等。

回顧自己步入親職教育的歷程,何嘗不是如此的呢?
正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致力於親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工作,歷時十七年而不變;連報讀碩士課程時,一早就訂定論文內容以總結本土親子教育經驗為本,即便有同學要求我更換論文題目,我也不退讓。

我能夠體會眾多父母為難之處,因為費了十多年不曾間斷的義務輔導助人工作,我才數得上明白和掌握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過程——有的時候還會脫軌的呢——和親職教育的要旨。換作忙碌於生活、無暇於書本上的求知時間與條件、缺少參與工作坊以體驗及成長的機會的父母,他們得花費多久的時間才能明白和掌握到良善的方法啊!?

我能夠體會到父母兩難的苦境,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啊!只是別等到出事了,才來補救啊!到了那個地步,我們可得付上何只兩倍的時間與精力啊!

慎之!慎之!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4 July, 2016 星期一

紗娃家族排列課的感想

7月2&3日,參與了紗娃老師帶領的海寧格家族排列課,其間,除了感動於排列所呈現的深深的愛以外,愈發感覺到紗娃老師的沉著與開闊。沒有異常激烈的場面,似乎都在平和中行進的「歷史回顧」,雖然有的畫面十分令人感概和沉重。

整個課程給予我最深刻的心得是:比之於天地正道,個人的力量實在渺小之極;微塵我輩必要時刻保有謙卑的心態,誠心誠意地臣服於大愛之下。由此聯想到老莊的逍遙自在,老子之無為而治。

第一場排列,很自然地以之跟人生動力課相比較(必要聲明:並無惡意,純粹是個人求學的慣性使然。)。我的體會與理解是:海寧格式的家排所呈現的是整個大系統的畫面於當下,通過愛的移動,讓案主的家族大系統趨向和解之道。案主於這個歷程中,感受到家族先人的祝福(這一點,還真得靠家排帶領者的胸襟和經驗的程度。)。
人生動力課予我的記憶裡,少了這一點,雖然顯得直接、決斷。

當然,少不了以之跟自己上過的家族排列課相對照,尋覓出彼此之間異同之處。最大的感觸就是帶領者的謙卑與臣服心態,還有的就是象徵與現象學的理解和掌握。

別誤會,所有這些心得,都是自然而然地浮現的,因為過程中出任案主的代表,好些時刻,臉部是向外而難得一窺整場排列的流程,更有的時候平躺著而睡了過去而不自知,等等等。坐在外圍,望著圈內代表們的移動,或感動流淚,或困惑重重,或沉重,或欣然,種種念頭於是產生,心得形成。

整堂課下來,感受到氣場是祥和寧靜的,沒有其他場景中曾有過的凛然的感覺;這是我喜歡紗娃家排之處。沒有怪力亂神,靈魂飄移的感覺,而是满心喜悅,慈悲臣服的心情。

不期然地重燃排列學習與實務的心情。

之前的死神牌所要傳逹的意象,在逐步顯現之中。
是的,必要死亡才得以重生。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30 June, 2016 星期四

情感交流之余,不忘解決問題之道。

這幾天,因為在面書上看到幾則親子溝通視頻,分享開去以求拋磚引玉的效果,跟個別朋友私下聊了開來。談話中,引出了幾個友人所觀察到的時下父母存有的迷思,促使自己寫下這一篇文章。

國外心理科學實驗家曾經做過一個「家庭實驗室」。這個實證研究以119個家庭為對象,從中觀察在情緒高漲的情境裏,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狀況。研究者從四歳的孩子一直追踪至青春期。研究包括與父母長時間的面談,談論他們的婚姻關係、他們應對孩子情緒的經驗,以及他們對於情緒的認知。

研究發現,家長分為兩大類:一種會教導孩子有關情緒的世界,另一種則不會。
關心孩子情感的父母稱為“情緒教練”。這類家長不會反對也不會忽視孩子的悲哀、忿怒或恐懼的情緒。反之,他們把負面情緒看作是生活的事實,同時認為這些情緒性的時刻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也是灌輸孩子生活意義的重要時刻。

不會教導孩子有關情緒的父母則細分為三種:

  1. 忽視型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不理不睬,覺得無關重要。
  2. 反對型父母:不满孩子有負面的情緒,甚至是讉責或處罰孩子。
  3. 放任型父母:接受並以同理心對待小孩的情緒,卻無法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指引或加以控制。
研究結論是:好的養育是牽涉到情感的。
親子間的情感互動,對於孩子將來的幸福有着重要的影響。有效能的父母的秘訣在於當情緒激動時,父母如何跟孩子彼此互動。

其實,已故心理學家Dr. Haim G. Ginott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說過:身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是傾聽孩子的訴說,不只是言詞的陳述,還有言詞背後所隠含的情緒意義。情感交流可以作為父母教導孩子價值觀的一個方法。

前述實證研究歸納了幾項情感交的原則:
  1. 察覺孩子的情緒,並且以同理心去傾聽和確認孩子的感受。
  2. 協助孩子標明自己的情緒。
  3. 設定規範的同時,與孩子一起尋找問題解決之道。
就情感交流這個部分,此研究還發現:
  1. 採取情感交流的父親,對孩子情緒的發展有着非常正面的影響;反之,一個冷淺殘酷的父親可以造成極深的傷害。
  2. 當你和孩子在情緒上是親密的,你在他們的生活裏有更深的投入,因此也就會擁有更强的影響力。
  3. 當一對夫妻不時地在爭吵,他們的沖突會妨礙孩子建立友誼的能力,影響小孩在學校功課,還會增加他的疾病感染性。

因此,同理孩子的情緒的同時,還得在一定的規範界限內,跟孩子尋覓問題解決之道。只有同理而沒有解決問題之道,是有其不足之處的。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