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30 June, 2016 星期四

情感交流之余,不忘解決問題之道。

這幾天,因為在面書上看到幾則親子溝通視頻,分享開去以求拋磚引玉的效果,跟個別朋友私下聊了開來。談話中,引出了幾個友人所觀察到的時下父母存有的迷思,促使自己寫下這一篇文章。

國外心理科學實驗家曾經做過一個「家庭實驗室」。這個實證研究以119個家庭為對象,從中觀察在情緒高漲的情境裏,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狀況。研究者從四歳的孩子一直追踪至青春期。研究包括與父母長時間的面談,談論他們的婚姻關係、他們應對孩子情緒的經驗,以及他們對於情緒的認知。

研究發現,家長分為兩大類:一種會教導孩子有關情緒的世界,另一種則不會。
關心孩子情感的父母稱為“情緒教練”。這類家長不會反對也不會忽視孩子的悲哀、忿怒或恐懼的情緒。反之,他們把負面情緒看作是生活的事實,同時認為這些情緒性的時刻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也是灌輸孩子生活意義的重要時刻。

不會教導孩子有關情緒的父母則細分為三種:

  1. 忽視型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不理不睬,覺得無關重要。
  2. 反對型父母:不满孩子有負面的情緒,甚至是讉責或處罰孩子。
  3. 放任型父母:接受並以同理心對待小孩的情緒,卻無法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指引或加以控制。
研究結論是:好的養育是牽涉到情感的。
親子間的情感互動,對於孩子將來的幸福有着重要的影響。有效能的父母的秘訣在於當情緒激動時,父母如何跟孩子彼此互動。

其實,已故心理學家Dr. Haim G. Ginott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說過:身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是傾聽孩子的訴說,不只是言詞的陳述,還有言詞背後所隠含的情緒意義。情感交流可以作為父母教導孩子價值觀的一個方法。

前述實證研究歸納了幾項情感交的原則:
  1. 察覺孩子的情緒,並且以同理心去傾聽和確認孩子的感受。
  2. 協助孩子標明自己的情緒。
  3. 設定規範的同時,與孩子一起尋找問題解決之道。
就情感交流這個部分,此研究還發現:
  1. 採取情感交流的父親,對孩子情緒的發展有着非常正面的影響;反之,一個冷淺殘酷的父親可以造成極深的傷害。
  2. 當你和孩子在情緒上是親密的,你在他們的生活裏有更深的投入,因此也就會擁有更强的影響力。
  3. 當一對夫妻不時地在爭吵,他們的沖突會妨礙孩子建立友誼的能力,影響小孩在學校功課,還會增加他的疾病感染性。

因此,同理孩子的情緒的同時,還得在一定的規範界限內,跟孩子尋覓問題解決之道。只有同理而沒有解決問題之道,是有其不足之處的。

共勉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