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欣賞

跟幾個同道作面談演練,談的都是自己的真人真事。大家都’傾情演出’,把自己的脆弱點裸裎眾人面前。有很多的學習,有很多的深思。

其中之一個年青同道可謂聰慧過人。與其說求助,毋寧說他在進行自我省思,扮演治療者的不過是一個激素。過程中,"個案"有好些自我覺察,"唔,當我說到說到這里時,我看到。。。";"哎,你這句話很好,我對自己的這個部份有新的聯接。"。。。最後,"啊,我明白了,我明白自己時爾出現低落情緒的肇因了。OK!好就到這里打住吧。"
’治療者’也咐和’個案’的請求,就此打住了。

帶著好奇,我請’治療者’談談:面對如此’順暢地自我操作’的個案,當個案一再地呈現出优越的自我省察能力時,他為何那麼吝嗇地不給予欣賞呢?特別是終結前的那一次覺察?他知道或明白個案覺察到什麼嗎?他想去明白或了解嗎?
答:都知道他不需要別人的欣賞,所以,在如此情況下去表逹欣賞,覺得不自在,有虛偽的感覺。不明白他最後的覺察是什麼,覺得個案知道就好了。

就欣賞,大家談了談自己的想法:有的認同說,以口語的形式去表逹"你好棒啊。"之類的詞句,真讓自己有點虛偽的感覺;有的說,欣賞少了人性或認同者的情感在里頭,那是起不了增強個案能力的作用的;等等。

我特別就’個案’最後一個覺察表逹自己對欣賞的看法:
欣賞不一定得以言語的形式出現,你的肢體語言亦是欣賞的管道之一[如,當為人父母者看到剛滿周岁的孩子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時的那種欣喜若狂的神態。];誠如一些朋友所言,欣賞少不了表逹者的真心誠意;欣賞是具具體體的,而不是泛泛的;欣賞是有助於對方自我能力之認識,從而提昇自我力量的;欣賞有助於對方自我認識與了解的。。。
若能抱持好奇之心[我當時也真的不明白’個案’所謂的明白是什麼?]反問’個案’:"哎,你有一個很大的覺察。但是,你的這個覺察是什麼,我不明白。你是否能具體的談談這個覺察?"
用這個方式重新請’個案’就他的明白細說一篇時,他體認到當自己再一次去經驗這個內在歷程時,自己對剛發生的覺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心理也更踏實,對自己的回應能力更有信心。
我想,如果個案在其中有了如此的領悟,那治療者如此的提示也就不失為一個有力的欣賞了,雖然它不是以直接的口語方式去呈現。

不知你意下如何?!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找尋愛

’男朋友跟我分手了。我想見見你?!’
一通急電求見,雖然己經接待過幾個案子,我答應義工的安排,選擇留下來等她。義工為我準備了晚餐,不必費神費時出外,許我一點時間靜坐,修復稍感疲累的身體。留個字條壓在飯盒底下,感謝義工的照頋。

’前回分手,我刻意不再去他到的地方,也不想回應他"見面仍舊是朋友"的提議;這回分手,他跟我說"可以是朋友",勾起我以前的回憶。我還要像以前那樣逃避嗎?可是,我又不想因為抱著渺茫的希望而招致日後的痛苦。我該怎麼辦呢?’
帶點戲謔的口吻,我把它比喻為:以前炒了福建面,不好吃,所以,這次要炒米粉,看看如何!。。。變的是方法,少了的是內在歷程的檢視。。。
時間就在交流與對話中流逝,聽到她這麼大個女孩第一次跟母親和父親抱頭痛哭的畫面,我流淚;看到她滔滔不絕的敍述腦袋里承載著的知識和想法,又為她內心的不和諧感到難過;感覺到她不住地往外找原因,令我担心。。。
陪著她在情感的浪里浮沉,隨著她的內在經驗游走,她看到一個得從他人的肯定與接納中去體驗’我是值得被愛的’女孩。因著這個心理需要,她討好,她努力幫助他人,她竭力為男友效勞。。。被拒絶了,因為’我做的不好’,所以,’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她幾時才能找到自己的歸屬。。。何時方能跳脫’情感失敗等於我不值得被愛’的框框,而化為:我承認自己在這段情感關係里處理不當,但是,我仍舊值得被愛!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輪迴

父母未婚先孕,奉子成婚,女兒也是奉子成婚;父母婚姻破裂,母親帶着兩個孩子尋找第二春,女兒現在也面臨婚姻破裂,很可能也是帶着兩個孩子去尋找她的第二春;所不同的是,父親有家暴,婚姻關係維持不到十年結束了,而女兒則是’紅杏出墻’後,不能接受丈夫,丈夫也搞起外遇,女生又惹上另一宗通奸而想離異。怎麼這樣複雜啊!?

問她,若親生父親就在妳的眼前,妳想跟他說些什麼?
’你為什麼要抛棄我們?你為什麼要打媽媽?’還未開口已經淚眼盈眶了。
所以,女兒雖然口口聲聲不怪爸爸,其實打從心理恨他,怪他為何如此無情抛棄她姐弟倆。

為何在感情路上接二連三發生出軌現象?
’跟他(們)在一起時,我似乎回到談戀愛的時候。’笑容甜甜的。

這是一個失去父愛,一直期待和尋覓父愛的女孩。當一個男人讓他感受到被愛、被關懷時,她就粉身碎骨一頭栽了下去,就像一個小女孩看到爸爸張開雙手迎面走來時那樣,興奮的奔入爸爸的懷中那樣。

危險啊!她幾時才得以從原生家庭的糾葛中脫身出來呢?我迷茫!我失落!我叹息!。。。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妳很好,但是,我無法享受!

’老師,為什麼每次分手時,我的男朋友總是給我這個理由:妳很好,但是,我無法享受!’我該怎麼說呢?一個經歷幾段戀情的好女子,始終不能如愿以償跟她所愛的男人結合在一起。這是她的命運嗎?
細問下去,她真的是個好女人。在家,努力的為眾多的弟妹們操勞家務,雖然他們已經長大了。在外,她積極參與團體活動,總是肩負各種各樣的任務,而且,都盡力地把它們完成。對喜歡的男人,她愿意為他犠牲自己--幫他打理工作,生活上的大小事務,包括錢財等等。甚至愿意在結婚後,承担起大部分的家庭經濟來源。。。
然而,男人們在分手時,都明白地表示:承受不了面對她時的壓力!
我看到的是這麼一幅圖晝:父母坐在沙發上,而一個小女孩則不時地走到爸爸媽媽面前,把手上的東西展示給他們看,然後問,好看嗎?對嗎?你喜歡嗎?。。。當父母報之以微笑時,小女孩滿心歡喜地離去。之後,又再走到他們面前展示手中的東西,問着同樣的問題,等着同樣的答案。。。如此循環往復,一直到她長大成人了,還是如此這般處理和回應人際間的互動。
女人成了小女孩,女人停留在小孩時期習得的生活之道。那一天她在心理上不長大成為一個大人,我想她的’命運’。。。難啊!
記得海寧格說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有兩種趨向--往下滑或往上走。在一份關係里,若其中的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採取貶損的作法,這另一個人又不懂得如何改善而同樣採取貶損的方法時,他會比前一個人貶損的多一點點。前一個人又回以貶多一點的話,如此往復下去,這份關係就往下滑了。
反之,如果在一份關係里,兩個人在往復的互動中,不斷地給予對方肯定或增加一點好處的話,這段關係就會往上走。然而,如果其中一方給予對方太多的好處,而對方却承受不來或無以回報你的時候,這份關係就難於維持下去了。誰愿意一直承受別人的恩惠而無以回報呢?!我無能力回報你的恩惠的話,一則就是永遠欠著你一份情--我是矮的,你是高的;一則只好回避你了。除非我是弱勢族群--老人院的老人,等等。
用這個觀點分析前述的例子,你覺得如何呢?

回頭見。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機緣

隨著年岁的增長,加上多方面的閱讀所得,我對"機緣"或者緣份這個東西,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覺得緣份是奇妙的,它的發生不是偶然的。換個角度看,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偶然的,是有它的道理的。
比如,今天跟一個同學做督導,處理的是外遇事件。在過程中,我以圈圈在白板上,把我耹聽後得到的畫面呈現出來供討論。講著講著,圈圈一個接一個的填寫上去,圈圈扣來扣去,圈圈交接來交接去。。。漸漸地,各個關係漸次呈現出來,我也在講解中,對各個關係間的界限也就越來越有個明晰的看法。
稍停下來省思時,前幾天不是在跟另一個學員面談時觸及的話題嗎?再引伸下去,近幾個星期來,在面談夫妻關係的幾個案例中,我不也是在跟她/他們探討着同樣的面向嗎?似乎,那一陣子的探討,都為今天督導時談到的關係面面觀作了準備,為今天的探索提供了討論基础。想着想着,心里升起一份敬意:天道不可違啊!
細細回頋,發覺,接過一輪"親子關係"的個案後,我就接到新的工作--為某地某慈善團體作心理治療的服務--第一天就接連面對五個"親子關係"的案例。似乎冥冥之中,前面的工作為後面的任務作好準備。其實,這些想法在這之前已經浮過腦海,今天,這種感覺更是強烈。
所以,對今天的一切真要好好待之,珍惜之,因為它在為你的下一個功課給你作準備。

回頭見!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父母EQ工作坊

因著某種因緣,9/8/2009日,我將在安邦區帶領一天的<父母EQ課程>工作坊;從早上9:30直至傍晚5:30.這是一個新的挑戰,可也是我期待已久的.
帶領<父母EQ課程>近十年了.這期間,我都一直在省思課程的內涵、各單元的重點、課程所帶來的效應,等等。前幾年,我就開始覺得,上完課--不論是八堂課還是十堂課的模式,如果沒有捉緊復習,更重要的是把它應用到日常親子關係中,我們是很難把握好課程的主旨的。所以,不奇怪,在若干年後,碰到舊學員時,發覺他們對課程的理念或技巧等,已忘得七七八八了。
那時,我就開始主動跟學員互動,安排課後的復習班。雖然,我得重新摸索該走的路,有點困難,我還是盡量的去帶領復習班。無他,為的是彼此的學習。
走到今天,我內心對課程的開展模式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我越來越覺得這個課程必得走’工作坊’的形式,如此才能更有效能地把課程的內涵引領出來,讓學員較好地掌握它。
八個或十個單元的模式,迫使講員們將課程分割成八/十大块來講。常碰到的情況是:這個問題涉及到下一堂或下兩堂課的重點,讓我們留待下回分解吧。明白事理的,這是課程編排的局限;不了解情況的,誤以為你是怎麼搞的,在逃避困忧嗎?
其實,課程是完整的。如果能够以系統性的方式把它帶領出來,我相信它的效果會更好。
如今,我有這個機會去實踐我的想法了,真好!

9月18至20日,9月25至27日,我將分別在孩子王交流站和芭株巴轄帶領兩個<父母EQ課程>工作坊,這肯定為課程工作坊化提供了實戰的基礎。我期待它們的到來,讓我有更多的學習。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一點學習心得

最近,趁晝店折扣的优惠,買了好些書。其中一本書:<破解兒童身體語言的密碼>[法]馬塞爾。盧弗著。
說來有點玄。這本書在我面前晃過三次,我都不以為意,這次因着折扣的關係,以RM6買了下來。一翻之下,直呼:值,大值特值!(拾到寶啦。)
舉例:
"女嬰B因為起因不明的腹痛,被送到醫院來。從她3個月大時起,女嬰每天就為這起因不明的腹痛閙了十幾次:她哭,難受得來回扭動着身子,嘔吐,不論白天還是晚上,都這麼閙騰。所有必要的檢查都做了,沒查出任何器質性的捐傷。焦慮不安的母親講述了往事。3年前,她的兒子被緊急送進了醫院,原因是無明顯病症,但却嘔吐不已,當時他也只有3個月大。在醫院里,他渾身出現青紫現象,接着,他便死了。
過了一段時間,母親獨自一人到人類精子研究及儲藏中心,要求能得到捐贈的精子,以便能得到另外一個孩子,但被拒絶了。後來,她跟一個男人交往,懷上了這個女兒。女兒出生時,父親來看過,然後便杳無音信了。
[巧的是]女嬰的母親也沒有見過她父親,是由外婆撫養大的;而外婆同樣是在一個沒有父親的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外婆後來有了忧郁症,有一段時間不是厭食,就是顯得很忧傷。母親後來學醫,但她考試那天,外婆自杀未遂,她不得不放棄考試,成了一外护士。
女嬰消化系統的病症迫使母親再次面臨幾年前她所經歷過的悲慘景況,那時她的長子不幸夭折,這種凄慘的遭遇是否會再現呢?她兒子來到這人世間,終止了幾代母系氏族的歷史,這個歷史是由女性組成的家族鏈。男孩子不幸夭折,這個打擊讓她難受,她甚至想尋求捐贈精子,再要一個孩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就想甩開男人,好延續女性單親家族的香火,這是她所經歷過的惟一的家族模式。
女嬰把吃下的東西又都吐出來,這種症狀讓母親想起自己的家族,想起她的母親,後者有時就拒絶吃東西。
這段描述足以讓我做出粗略的解釋。這種解釋當然是最合乎情理的,要是能這麼說的話!B女嬰出現了相同的病症,將她與這個特殊的家族聯系起來:她像外婆一樣不吃東西;她嘔吐不止,這有可能會置她於死地,就像她死去的哥那樣。
身為兒童精神病學家的作者跟母親診視了次,但從第一次診視開始,小女兒那起因不明的腹痛症狀便消失了。。。顯然,女嬰幾乎用不可思議的方式將母親的忧慮轉換成精神因素的生理病變。她將無法用語言來表逹的東西,用她的軀體表逹出來。。。
很難做出合乎情理的答复是:只經過一次診視就讓B女嬰不再哭閙了,這到底是什麼奇迹在起作用呢?我(作者)既未治療嬰兒,也未治療母親,我所醫治的是母嬰間的關係。。。在女兒面前講述她(母親)的往事,單是這一點便讓女嬰的症狀消失了。仿佛她意識到,她不需要再用這種方式來吸引母親的注意力。"

奇妙嗎?這個案例讓我想起海寧格的家族排列系統治療法。我認為這個課題值得我們去看看和學習,對我們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或行為都有幫助。

好啦,回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