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叫家庭太沉重
一臉堅毅的媽媽,初始的感覺:硬、嚴肅、難以溝通、不輕易流淚......。
聽她說起曾作過電話協談、面談,跟某人見過面,探討過自己的困扰,我的感覺是:壁壘森嚴。
談到她的期望,她不經意的一句話:’看看老師可以怎麼幫助我!?’讓我倍感我倆之間微妙的張力。
此時此刻,更加能够體會薩提爾所言:與己和,與人和的狀態;也比較能够領會到,心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梦想的含意。
然,真實的互動裡,當她提起女兒的叛逆,兒子的報復行為時,這個媽媽眼眶紅了,一串串的淚珠兒掉了;言語中一聲聲的不安、痛心、生氣、無助、自責......還有那股微弱的失望與灰心。
然,她畢竟是孩子的媽,她不甘心,也萬分的不捨;那怕孩子’天天給她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和難題’。
我的心是酸的;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一個媽媽在敍述自己的家庭時,是那麼地真實地感受到這個家正處於分崩離析的前夕。那是一幅極其清楚的畫面:一個廋削的媽媽使盡自己薄弱的力量,左沖右突,試圖把每個家庭成員拉攏一起,以形成一個家的感覺。
是什麼因素?到底發生了什麼?
十九歳的女兒用自殺要脅母親不要干涉她跟男友的交往,十六歳的兒子用離家出走要脅媽媽不干涉他沉迷於網絡游戲。
女兒指責媽媽不曾爱過她,兒子也說他感受不到母親的爱,除了供給他們衣食住行外。
女兒楊言等著某大學的錄取後可以遠走高飛,離開這個討厭的家;兒子揚言就是要讓媽媽體驗痛的感覺,讓她知道小時候他被責打、惩罰的痛。
青春少艾的女兒明顯地跟年紀輕輕的男朋友有過親密的行為,還因此多次入院治療阴道感染而致的炎症;報復心重的兒子不單沉迷於電玩,還耽溺於賭博,一次又一次地跟別人借錢。......
媽媽始終苦口婆心地勸告孩子,企圖把他們從泥濘中拉起來,清洗一番。孩子的回應,不是爭執就是掩耳迴避。
曾有那麼的一回,媽媽從別人處得知孩子便血,心裡異常的担心,急忙找來孩子證實情況。聽著她的重述,我似乎看到一個名為媽媽的女人,以一種超然的角色,跟自己的孩子講解便血的種種危險與結果;其中是不帶一絲情感的冷靜、理智。我突然覺得自己能够體會她孩子的心情:妳給我的是一份責任,我要的是一份發自內心的爱。
母親追問,這個家是否還有希望![父母總把助人者擺上台面,幻想著一次的會面,就能雨過天晴。]
我能說的是,一份良好的親子關係能賦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反之,父母所有的善意極可能被孩子視為惩罰,特別是破裂已久的親子關係。
待從頭,收拾旧山河。妳可能得花上比別人更多更長的時間,不斷地邀請,不斷地表逹妳對孩子的關爱與體恤,堅持不懈地展現妳對孩子的爱,撒下一顆又一顆的爱心種子;然後,就是等待。也許,人生總有些許的無奈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