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她的人生路!

她,高中生,主動央求母親帶他來接受治療,因為她覺得自己沒生氣--讀書、交際、生活等,似乎都不感興趣。好啊,主動前來求助,這舉動本身就意喻著她求變。

看到她的人:一付’林黛玉’柔柔弱弱的樣子,等著你去痛惜、怜愛。可我心里說,不!我不能滋長她的’小孩’。所以,她哭也好,流淚也好,我不多做’同理情緒’部分;我以成人的眼光和方式對待她,澤潤她成人的能力。
妳想改變什麼?改變了又怎麼樣?妳想從這個改變過程中得到什麼?得到了又如何?意義?。。。我把所見所聞所想的陳列在她前面,由她來告訴我她真正要的是什麼。
她要豪華的洋房--寧靜而优雅的環境,大汽車--保時捷跑車,高知名度--藝人或電台DJ,要去美國讀書就業扎根--不跟爸媽同住,但會常回來看看。。。
喲,目標不小啊。好,給妳一個家課:回去後,好好地想想這真的是自己的目標嗎?我得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實現它,享有它。。。
不用寫,用圖畫來代表。沒問題,只要妳明白自己畫些什麼,代表什麼就行了。
妳真用功,再度見面時,手里拿著一小疊圖畫跟我分享。。。
第二個家課是:回去,找個時間,放松自己,讓自己進入松沉的狀態後,在腦海里描繪自己定下的目標--越具體越好,色彩越鮮艳越好;接著問自己現在可以做些什麼,為逹成目標而努力。盡可能抽時間去做上述冥想,每天最好做它幾次,效果更好。

隔了兩星期再見她時,她明顯地開朗許多。她主動告訴我:她覺得自己又有動力去學習了。她決定做好充份準備,爭取优越的"聯考"成績,以便申取進入自己心宜的大學院校,讀自己喜歡的大眾傳播系。
替她高興之余,感覺到是時候放手了。於是,加強她的信心外,提出結案,由她自己擔綱。她同意。

祝福她,也祝愿她人生閱歷愈加丰滿的時候,對人生的觀點有不同層次的改變,讓自己的生命不局限在那無法滿足的物慾里,對他人有更多的愛與包容!

4 則留言:

加愛 提到...

水清,
一看到「高中生」我便想到Psychosocial Theory,
這階段的identity crisis。
小孩不小孩,大人不大人的痛苦。
很不容易呢!

lushuiqing 提到...

加愛,

看過妳幾次的留言及文章,我對妳的感覺是:理論蛮強的。
實在說,我半路出家,所習得的理論,東湊西拼的,沒系統性。這也是我需要加把力的地方。
然而,因為這個緣故,面對案主時,我有不受約束的"自由",隨心而生,隨意而發,覺得開心。
當然,也有碰上捉襟見肘的時刻。那時候啊,恨不得把所有的理論往灶頭上一放,生火起锅,信手牵來,炒出一盘好菜來。
對的,青少年期是很挑戰的。
I am I. I am not me or my...
近期內,常接到父母來電求助,處理家中青少年不良行為之事。我常感觸,怎麼父母老是等到問題出現了,才來扑火救災,而不能以"治未病"的心態和技巧打好基礎。
所以,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學習型的父母。

加愛 提到...

水清,
謝謝你提醒了我自己的理論傾向呵呵。這和性情有關,我天性愛分析。加上訓練背景吧,理論課講師時常和我們以不同角度看各類個案,我真養成了習慣一看到個案便自動腦裡打出幾個主題。

但個人體會,做輔導不能單靠理論,個人的修為與修養才是前題。人是充滿感覺感情的生物,要活得自在平衡喜樂身心靈健康不能單靠理論(頭腦)運作。理論基本上是為了對種種現象及人的心理行為發展等有些基本概念。

在輔導關係裡感覺卡住的時候,督導曾教我的是投射性認同,那卡住的感覺可能是當事人的感覺,可以把這感覺反映給對方。

之外,便是往內探索自己。看看動力關係裡的移情反移情。

然後,便是和督導談嘍!輔導員也是人不是神,一樣需要扶持與扶助,不可能工作一帆風順。

呵呵,是的,父母若能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與其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認為問題全出在孩子身上,則善莫大焉!

Unknown 提到...

加愛,
理論可以協助我們評估案主,提供參照架構,利於介入,這些我是同意的;猶如[台]洪蘭教授所言:背景知識也。
我們的評估有多真實--符合案主之情,那就視助人者的個人修為了。誠如孔老夫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修身是本,本清心清,閱人待人處事亦清,從己和至人和,進而與天地和,那就清靜無為了。一步一步來吧。人就是從缺憾到圓滿發展的嘛。

近期內會出外雲游四海,拜師求道,不便回應,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