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讚美日記(141)

2014年01月08日

早茶時段,晨運伙伴一邊享用早餐,一邊嘻笑怒罵.不知怎地,談到婚姻親子課題.有位媽媽說,給我第二次機會的話,我肯定只要婚姻,不要孩子.萬一彼此不合拍,分開了事,無所牽掛.一番話,隱含了為了母親的壓力和痛苦.難怪心理治療師維姬.莎拉說道:“我認為教養孩子是世界上最艱巨、複雜、令人焦躁,又必須嘔心瀝血的一件事.”

苏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說:“家庭教育好比樹木的根須,供養着教育的樹干、枝葉和花果.學校教育的成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礎上的.”他更進一步地指出:“怎樣教育孩子?怎樣使對孩子的愛與嚴格要求協調起來?怎樣才能給孩子幸福?沒有什麼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了.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這種智慧.”

曾面見過類似的母親,認為沒有孩子,她跟丈夫的生活更加地幸福--可惜的是,身旁的丈夫一口否決說,那是她一廂情願的話語.令人驚訝的是,這對夫妻婚後,歷經各種途徑與方法,用了近七、八年的時間,千幸萬苦才喜獲麟兒.怎麼短短的十年時間,親子間的關係,仿佛從天堂坠落到地獄,天使變成了魔鬼,讓為母者於敍述孩子種種的“不聽話”行為時,痛哭流淚.

當然,那是一番氣話,為母者還是極力尋求途徑解決那個難題:老師,你一定得幫我消去那個念頭,求求你.隨後,就是一連串的探索與洞察的過程.由於為母者的改變準備度高,經過適宜的引導與教育,很快就解除了她自己內心的糾結,開心地離去.

或許有的人不相信胎教那麼一回事,認為哪是迷信.然而,涉獵過海寧格家族排列療法,讀過法國兒童精神病學專家馬塞爾.盧弗《Decode Children's Body Language》一書,以及相關研究案例,包括自己的胎教經驗,我是相信有那麼一回事的.
為求一兒,尋方覓藥多年方懷上他,可想而知懷孕期間,夫妻倆的心情是如何地忐忑不安,焦慮與擔心;特別是為母者.這無形中,已經在先天上為孩子帶來了感應.誠如為母者回憶當時的情境:孩子特別的焦躁,難以喂食和照顧.
這種情形亦曾發生在小姨身上,所以,她曾投訴,不知前世欠他們什麼,怎麼這幾個孩子從小就那麼難養.那幾年期間,她家裡發生了好些事件,情緒不穩定,生活不定.

父母的情緒不單只影響家庭氛圍,也感染孩子的情緒.抱持怨與恨的心態去教養孩子,再如何掩飾,終究是瞞不過孩子的.日本教育學家井深大很早以前就講了,三歳的孩子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氛圍.婚姻生活極度惡劣的夫妻亦曾回饋他們那三歳的女兒一坐上車,望着前座兩位默不出聲的父母,就講了一句令他們震驚的話:媽,你們又吵架啦!
所以,奉勸為人父母者,得致力於放下怨與恨,用誠敬的心態去面對和教養自己的子女.
所以,那也是為何在堂課上,我一而再地强調,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來談技巧,否則,再好的技巧,你也用不到位.
去讀一讀日本科學研究者江本盛的著作:《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你將會更清楚心態於人事間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