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EQ174班第五堂課--開心的夜晚.
提早出門,順道讓太太幫我買了火車票;得出一趟門.五點四十五分,已經來到上課地點附近.倆人找了個美食中心,吃晚餐;我的“辣死你媽”,她吃姜未白切雞.吃完,時間還早的很,兼之吃得似乎還不夠喉,於是,又叫了幾件釀豆腐來吃,享受兩人世界,消磨時光.啊哈,慘哉!吃畢,太太直呼,過飽了.整晚下來,肚子漲漲的,挺不舒服.唉,餐食七分飽是真有道理的--唉!誰都知道,就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自尋煩恼!
看報章,殺人者笑咪咪的面對鏡頭,心,不期然的抽搐了一下.太太更是直接了當,到底這些人怎麼個想法的,殺了人還能如此不以為然似的!
當然,事實如何,犹待裁決,如此言論,不外乎我們個人的立即感受.只是,有的時候,真讓這些人的狀態給振撼的有點兒茫然.物質是極度富裕了,人心却變得更加地難測--人心難測啊!
處於這麼一個混濁的年代,我們更加需要有一顆清明的心,方得保留那一刹那的善念,牵引出和氣祥平的境況.
為某個伙伴做同儕督導.問及我怎麼看待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該以病理的眼光對待,還是常態視之.我,趁機叫她讀讀Robert B. Oxnam著作的<11個我與城堡>這本書,還特別强調并提醒她必須讀該書的後記那一章.與<24種人格>哪本書一樣,這本書談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走過來的歷程.讀之,讓我們對此類患者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
「多重人格的個案好比相同面貌卻不同「身分」的個案...面臨多重人格的個案,治療師彷如在做一群外表長得一模一樣的不同個案,又要在腦海裡保持每一個人歷史的獨立和清晰,以免陷入混亂的狀態.」
誠如作者言,「我們每個人都有幾個不同的自我,因此,多重人格並不稀奇,所不同的是,「單一人格」具有共同的意識和記憶...對自我身分的認知郤是一致的.」
這段話讓我聯想到法律界名言:“看似我,像似我,不是我.”亦讓我聯想到薩提爾模式的My many faces,還有魏書生談到的兩個小人兒在腦袋裏打架的比喻,魔鬼與天使同體的形容,自身常有的正負念頭的交集,等等.
所以,從某個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著多種不同的面貎,或者是角色,或者是面具.我們之所以仍算得上是「常人」,無他,因為我們控制得了自己的行為舉止.否則,人的自我多重面貎失去自我控制的機能,形成所謂的「精神病人」;黐线.如前述書本作者自身的經歷,當患者能夠跟自我的多重面向和諧共處,逹成協議,形成自我控制時,他是能夠如常生活的.
哎,鹦鹉學舌,言多了;不是精病理家,別去撹混.
跟親子教育掛掛鈎,我們的孩子何妨不是經常處於魏書生老師所說的“兩個小人在打架”的狀態呢.為父母之道,在孩子年紀越小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我們都在協助孩子分清事實,衡量得失,善於取捨,付之行動.這種互動極考驗父母的智慧與心情,極需要我們運用良善的溝通技巧去逹成.怎麼聽,孩子才會說;怎麼說,孩子才會聽.那是一門功課,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時間的煉就,所謂台上五分鐘,台下十年功.你需要日以繼日,長年累月的訓練,方得成果.歷程中,需要時時的自我勉勵,刻刻的自我逼迫,過硬的忍耐,持久的決心.然而,守得雲開見日時,回過頭看,你必定會告訴自己:值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