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讚美日記(93)

2013年11月04日

羞愧!

昨夜,跟女兒通過面書,文字對話至凌晨三點左右.過後,還獨個兒坐在電腦旁,讀着女兒讓我看的<聊斋誌異>的評論文章,讓自己先有個概略的想法後,才拖着疲累的身子,上樓、盥洗、睡覺.今早,喝過早茶,重復略讀文章一遍後,再次跟她作了個簡短的對話,心情是稍稍的平伏了,可思緒卻繼續的盪漾..

大一女生,殷切求好,於無形中,在面對學習報告上局限了自己的思維與理智.二十四孝老爸,遠隔重洋,鞭長莫及,窮有利刄,用不上場,乾着急.求好之心態是好的,令我感到女兒之用心及努力.然而,過犹不及非所宜,待人處事上,還得圆融贯通.殷切期望女兒深思熟慮.

於文字對話過程中,不期然,察覺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有不足之處.雖然說我是堅信:父母是不可能不會傷害到孩子的!但是,當自己察覺到過往之不足時,心裏依然是感嘆的;羞愧之心,油然迸出.父母難為啊.

聽太太說,某同學從小就極力培養孩子喜好閱讀的習慣.怎麼來到青少年時段,孩子卻似乎捨棄了那個好習慣,不太愛看書了.她的心理感到極度的不舒服,有種一切努力都白費了的挫敗感.
太太又說,另一位朋友的情況卻剛好相反.在她的培養下,孩子自小愛看書.進入青少年期的她,仍然故我,書不釋手,讀了好多好多的書;成績一樣的优秀.眼見孩子如此沉迷於書籍裏,朋友反而感到擔忧,不斷提醒孩子:別看啦;少看一點吧;放下書出去走走吧...

俗語說的好: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教養,沒有捷徑,沒有標準道.有的是一些判斷準繩,幫助我們導引孩子向上向善,自我實現.

誠如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始創者阿德勒在其著作<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中說道:判斷孩子或個人是否獲得成長的一個明确標準,就是孩子或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感情,這標準應受到心理學家和為人父母者注意.社會感情的强弱是一個人獲得正常成長的關鍵性和決定性的因素.任何削弱孩子的社會和團體感情的事情,都會危害他們的精神成長.從孩子社會感情的强弱程度,可以檢查出孩子是否獲得正常成長.

我的理解是:為人父母者,可以從孩子待人處事的過程中,了然孩子當下的價值觀.社會性是人性的重要部分.孩子長大後,能否溶入社會,生存於社會,是父母所當關注的.越是對孩子的性格與信念了然於胸,父母越是能夠從容不移的引導孩子走正道.我們就是在這條親子單程道上,靠着那條無形的線索,前進;戰戰兢兢的前進.

問題是:你找到那條線索了嗎?!

沒有留言: